45     

【導演】
Steven Spielberg
【演員】
Tom Hanks
Amy Ryan
Austin Stowell
Mark Rylance


【劇情】

1950年代冷戰初期,美國與蘇聯的緊張關係一觸即發,所以當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住在紐約的蘇聯情報員魯道夫艾伯爾(馬克里朗斯 飾),恐懼與惶恐愈發高漲。阿貝爾被控傳送加密的訊息回蘇俄,面對聯邦調查局的訊問,卻頑強不肯合作,並回絕要他背叛祖國的條件,被監禁在聯邦監獄內等待開庭。

政府需要一名獨立的律師為他辯護,找上了來自布魯克林的保險律師詹姆士唐納文。儘管唐納文在法界以高超的談判技巧備受推崇,但他對於受委託的案件本質與範疇經驗有限,而且也無意願涉及相關事務。為這麼一位有如全民公敵的被告做辯護,會讓他成為眾矢之的,還有可能讓他的家人成為被放大檢視或唾棄的對象,甚至可能讓家人置身險境。

唐納文後來勉為其難同意為艾伯爾辯護,因為他致力於公平正義的原則,與基本人權的保護,想確保艾伯爾無論具有公民資格,都能獲得公平的審判。在他準備辯護策略過程中,兩人之間開始建立起一種相互尊敬與了解的交情。唐納文欣賞艾伯爾的力量與忠誠,訴諸慷慨激昂的抗辯,提出他的行為只是出於一名優秀的士兵效忠祖國的指示,卻徒勞無功。

不久後,一架美國U-2偵察機執行偵察任務時,在蘇聯領空遭到擊落,飛行員法蘭西斯蓋瑞鮑爾斯(奧斯汀史托爾 飾)遭定罪判刑,在蘇聯服刑10年。儘管美國中央情報局斬釘截鐵否認對該任務知情,卻擔心鮑爾斯可能會遭脅迫,吐露國家機密。中情局特務霍夫曼(史考特薛弗 飾)曾親眼見識唐納文在法庭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辯護技巧,祕密與他接觸,並徵召他從事茲事體大的國家安全任務。在愛國心的驅使之下,秉持著堅定的信念與莫大的勇氣,唐納文很快搭上前往柏林的飛機,交涉美國與蘇聯間的換囚談判。

【觀後感】

真實人物歷史改編,50年代尚處於緊張關係的蘇俄與美國,一位蘇俄間諜魯道夫艾伯爾在紐約被逮,原本應該順著民意上電椅的過街老鼠,美國政府卻基於人道精神,交派一個專司保險官司的律師詹姆士唐納文為他辯護。這位凡事講究規則,恪遵憲法的精實律師,因發現搜索這位蘇俄間諜的過程有瑕疵,於是本著良知為其爭取減刑,竟成功地說服法官從死刑降為卅年有期徒刑,此舉引來群眾憤怒唾棄,他不為所動。同時,美國這廂也培養了一群空軍從事滲透蘇俄的間諜工作,因某次飛行勤務失策,飛機被蘇俄擊落,其中一位叫做法蘭西斯蓋瑞鮑爾斯的士兵被俘,且在當地也依間諜罪名被判十年徒刑。此時美國中情局找上了詹姆士唐納文,希望他能協助前往東德,交涉兩國交換囚犯之談判。不料此時碰巧東德西德剛面臨分裂之始,一位美國學生在東德邊境又被誤認為間諜,美國中情局重點完全放在這位國家精心培養卻有貪生怕死之嫌的間諜士兵,絲毫不想理會這個笨蛋學生的死活,而詹姆士唐納文卻抱著以一換二,否則拉倒的堅持,本來美俄兩方對這條件都表強烈反感,而這段故事最叫人感動的部分,就在於詹姆士唐納文不為他人軟硬兼施的脅迫壓力下而所動搖,最後終於成功地完成這段精彩漂亮的換囚歷史。

我喜歡真實歷史改編的劇本,因為屬真,所以我沒辦法對故事多作評判,省事許多。這個橋上換囚的故事本身其實就夠有張力,倒也不必多餘的裝腔作勢,因此加分之處,就落在飾演律師詹姆士唐納文Tom Hanks的精彩演技上。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前半段Tom Hanks幫俄諜辯護的表現,因為法庭戲的唇槍舌戰,專業術語滿天飛,對我相當具有吸引力,再加上Steven Spielberg慣有時而嚴肅時而幽默的調調,真的比較精彩。但是這則故事重點其實多在交換囚犯上面,然而在德國境內交涉談判的劇情發展,反倒讓我覺得稍嫌平鋪直述,少了點曲折感。

本片感動點落在律師跟俄諜之間的信任互動,頗有藝術天分才華的俄諜最後送給律師的一幅律師自己肖像的畫,這一段應該是最催淚的橋段(我眼睛出了兩滴汗)。事後我查了一下,兩位主人翁,在間諜橋下分別之後20年,於1970、1971相繼過世(詹姆士唐納文竟然53歲就不幸過世了),這種巧合,如今想來,不勝欷噓,頗為感傷。

我本來是不打算進戲院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是不喜歡在戲院被戰爭的殘酷氣氛所圍繞,還好,這部片死傷畫面不多,不會有預期地突然一把槍亮出來往對方頭上補一洞的畫面,擔心血腥味濃的朋友,可以放心觀賞。140分鐘的片長,其實有些冗長多餘的片段可以刪減,但是能多欣賞Tom Hanks一分鐘的演技,那都是多一分的過癮。

我贊同大部分的輿論,這是一部可以欣賞的好片,鄭重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頭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