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 |
Adam McKay | |
【演員】 | |
Ryan Gosling | |
Christian Bale | |
Steve Carell | |
Marisa Tomei | |
Rafe Spall | |
Hamish Linklater | |
Jeremy Strong | |
Brad Pitt | |
Finn Wittrock | |
John Magaro |
【劇情】
2005年性格古怪的聖荷西基金經理人,同時也是重金屬音樂迷的麥可貝瑞(克里斯汀貝爾 飾),鑽研成千上萬房貸所包裝而成的高評等房貸債券,結果有了意外的發現:這些金融商品竟然充斥著,未來幾年絕對會違約的房貸。華爾街銀行家和政府管制機構都無視這顆定時炸彈,貝瑞卻趁機創造出一種金融工具,稱為信用違約交換,來「賣空」生機蓬勃的房市,這讓他避險基金的投資人驚愕不已。油嘴滑舌的年輕華爾街銀行家賈德佛奈特(萊恩葛斯林 飾)耳聞貝瑞的策略,開始利用搖搖欲墜的疊疊樂,來說服火爆避險基金經理人馬克鮑恩(史提夫卡爾 飾),在信用違約交換投資幾億美金。鮑恩和他的分析師團隊(傑瑞米史壯、漢米許林克萊特、瑞夫史波 飾)起初半信半疑,後來自行展開調查,他們特地研究佛羅里達的房市,走訪能言善道的房貸經紀人。原來那些人經常為資格不符的申請人辦理貸款,讓人完全不用支付頭期款,即可擁有好幾棟房產。20歲左右的基金經理人傑米希普利(芬恩維特羅克飾)和查理蓋勒(約翰馬加羅 飾)正巧遇上房市大泡沫,他們急欲打進金融界的大聯盟,卻發現自己區區三千萬的資金,距離大人物15億起跳的門檻還遠著呢,只好求助金盆洗手的銀行家班里克特(布萊德彼特 飾),班還真的運用自己的人脈,幫這兩個小子跟華爾街對賭。2008年房市崩盤,這些反向操作的投資人賺進大把銀子,就此改變人生。雖然不顧後果的金融機構是罪魁禍首,爛攤子卻是美國所有納稅人來負責,數百萬美國人無家可歸,在這場經濟浩劫失去工作和退休存款,至今依然有人深受其害。
【觀後感】
改編真實故事,講的其實就是2007、2008年間全球金融海嘯(或許最為人熟知的代名詞『雷曼兄弟』能喚醒你的記憶)整個災難的始因末結。整個故事有四組象徵性的人馬:
(一)Christian Bale飾演Michael Burry,一個有亞思伯格症、性情古怪但絕頂聰明的基金經理人,他在2005年意外發現美國轉呆房貸(所謂次貸危機)會讓房市泡沫化,因此四處跟銀行以一種『信用違約互換(CDS)』的方式來『賣空』房市,雖然他的投資人大部分持反對意見,但他一意孤行的自傲,最後在這場風暴中獲取意料中的暴利。
(二)Ryan Gosling飾演Jared Vennett,年輕的華爾街銀行家,耳聞Michael Burry的策略,也想跟進大撈一筆,說服另一個基金經理人Mark Baum投資下本,分散風險,最後也如願賺了豪金,他是這故事中比較坦白自認的禿鷹代表。
(三)Steve Carell飾演Mark Baum,火氣暴躁,從原本不相信Jared Vennett的甜言美語到最後也跟著對賭,在其他玩家紛紛賣出獲利收手,他卻遲遲不願放手,他為的是一種不願見到美國社會因此大亂、有更多人因此丟了工作家庭與前程的人性道德,但最後還是放手,從中獲利。個人覺得他很假惺惺,故作高尚。
(四)Finn Wittrock與John Magaro飾演兩位很年輕的基金經理人,他兩想以『區區』3000萬美金的資金打入華爾街市場,因為距離神手等級有太高的門檻,於是決定求助另一個金盆洗手的銀行家Ben Rickert(Brad Pitt飾演)協助取得進入華爾街世界的門票,他們也在這場金融風暴中賺進大把鈔票。
這四組人馬構成的金融海嘯故事,道盡美國金融『只知理論,不懂現實』的無知事實,極盡諷刺了那些只會用電腦來分析風險的理財專員,一切訴諸書本理論與數字分析,還傻傻不知背後火速醞釀的高風險危機,才發現迎面而來的經濟衰退、公司倒閉,已是無法收拾、無力回天的殘局。但儘管其中幾個人物在戲中說白了這場與政府對賭的賭局下,有多少勞工失業、家庭破碎相形而生,然而他們畢竟最後都賺進了大把銀子,所以你看到最後,對他們還是相當嫉妒,甚至厭惡。
我雖然念的是商科,截至目前也在金融業服務,但電影中所引用的金融專有名詞實在太過艱澀難懂,跟我一樣對投資理財毫無概念,只求溫飽安然度日的朋友,可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我深信對於曾經經歷過那場風暴,或者對投資理財界頗有研究甚至專職的朋友,一定非常有所共鳴,更是不能不看的教育片。片長130分鐘,我看的是眼花撩亂,但至少確信一件不變的警世格言:『投資有賺有賠,下手前請詳閱前人警語』。我目前的業務接觸了大量的『客戶信用評等』,一直不覺得這是什麼重要的指標,曾有前輩告訴我『雷曼兄弟倒閉說明了投資者信用評等決定風險關鍵』這句話,而在『大賣空』中,我終能真正體會真諦,這可能是本片給我唯一的正面意義。
回歸電影面,本片大量使用單機攝影的拍攝手法,講白話就是鏡頭搖搖晃晃,鮮少聚焦的攝影方式,挺像拍攝紀錄片的,事實上,我覺得這個故事,本來就該以紀錄片呈現才適當,光那些銀行專有名詞已經夠叫人迷糊,這電影鏡頭跳躍過甚,還有很多演員演到一半突然對著鏡頭跟觀眾解釋的劇情,實在更讓人暈眩。
本片入圍奧斯卡五項,個人僅認為最有資格拿獎的,只有『最佳剪接』,其他,我是一點都不看好。
留言列表